82公里,是都市和一家咖啡店的距離。
這段距離不算遠,天氣晴朗時,坐在這家咖啡館門口的觀景吧臺旁,目光沿潮白河一路向西南,就能看見北京市中心地標建筑的輪廓。
2025年農(nóng)歷大年初一,暮色中的咖啡館。新京報記者劉思維 攝
它也不算近。駕車1小時到山腳下,花50元買一張景區(qū)門票,再花半小時爬上山頂,換成公共交通最快也要3小時。
咖啡店從2023年5月起開業(yè)至今,店主王凡在吧臺后目送客人來來往往。有人把這里當成樹洞和避難所。也有人成了回頭客,特意辦了景區(qū)年卡,把這里當作棲息地,上山“歇歇腳”、充充電,下了山,一頭扎進都市繼續(xù)打拼。
這里也曾是我的避難所。今年春節(jié),我從北京城區(qū)返鄉(xiāng),回到位于北京遠郊的密云過年,又一次坐在這家山頂咖啡館,與王凡和幾位客人聊了聊。
1
大年初一下午,這間山頂咖啡店人來人往。不少顧客因登山買飲料解渴,接過紙杯匆匆離開;有人在門口觀景平臺的高腳凳上閑坐片刻,又很快被同行的孩子或親朋拉走;也有年輕人專程來打卡,店內(nèi)外各處擺拍后,坐下修圖,發(fā)送一條九宮格朋友圈,心滿意足離去。
這樣嘈雜的景象不是常態(tài),大多數(shù)時間,這家咖啡館是安靜的。
四平方米大小的空間,僅能容納三五個客人,卻沒有擁擠的感覺。陽光曬得人暖洋洋的,坐在室內(nèi)透過窗戶能看到山頂風光。一頭中長發(fā)店主的王凡在吧臺后忙碌。
2025年農(nóng)歷大年初一,店主王凡在吧臺后制作咖啡。新京報記者劉思維 攝
我也是這家咖啡店的顧客之一。來過幾次后,自然而然地,我也問出那個很多客人都會問的問題:為什么在山頂開一家咖啡館?
2022年一個秋天的午后,王凡來景區(qū)游玩,經(jīng)過山頂一間無人打理的寺廟,發(fā)現(xiàn)了這間閑置的配殿。屋內(nèi)只有兩張床和一些破桌椅,陽光透過天花板上的窟窿漏進青磚地面。
走出配殿鐵門,大自然的開闊瞬間涌入眼底,清透的藍天,山脈綿延不絕,潮白河一路向西南蜿蜒而去,低頭又能俯瞰密云城區(qū)的微縮景觀、人間煙火?!熬褪沁@里了?!膘`光乍現(xiàn),他決定在這個地方實現(xiàn)自己開一間咖啡館的計劃。
王凡是90后、四川人,藝術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市里工作過兩年,從2017年起就和朋友在密云山區(qū)合開民宿。這兩年民宿客源銳減,他一直有開間村咖的想法。傳統(tǒng)咖啡館開在城市的商業(yè)繁華地帶,服務的是都市白領,人們在咖啡館見客戶、見朋友,或者學習,窗外是城市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客人在這里談的是工作、八卦,空間里彌漫著筆記本電腦散熱和充電器過載的塑料膠味兒。
有段時間,我也是這些咖啡館的???。在那里,我聽過影視圈人士高談闊論十個億的大項目,也聽過初次見面的相親男女拐彎抹角、互相試探著詢問彼此的家底,還有戴耳機參與線上會議的打工人和參加視頻面試的大學生。
而近些年興起的鄉(xiāng)村咖啡館往往開在城郊,背靠山水田園,有些還融合了露營、騎行、農(nóng)場等元素,人們?yōu)榉潘缮硇?、欣賞自然風光而來,村咖營造的是慢生活氛圍。
一定程度上,村咖的興起,是人們生活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體現(xiàn)。在王凡的理想里,一間好的咖啡館就像都市避難所,給深陷于生活中的人們以慰藉,提供一個和自己獨處的舒適空間。
他和搞設計的朋友一起動手裝修,修補天花板、粉刷墻面。做咖啡用的水通過纜車運上來,纜車停運時就人扛,300米高的山,提著兩桶水走走停停要半個小時。生意時好時壞,一桶水有時一下午就見底,有時一周都用不完。
每天如約而至的鴿子,成了咖啡館最忠實的???。受訪者供圖
剛開業(yè)的頭兩月,一整天等不到一個客人,只有一只鴿子每天黃昏時分如約而至。王凡盤算著,每天從住處開到這里來回60公里,金錢和時間像汽油一樣燃燒殆盡。
除了等待別無他法。他試著放下焦慮,享受一個人的山頂,用相機記錄下它最美的樣子。
春夏,草木欣欣向榮,清風吹散白云,風鈴歡唱,門口一人高的一叢薔薇開得絢麗。
深秋是最美的季節(jié)。11月,天空壓得很低,白云層次堆疊得更豐富。
下雪的冬天,站在咖啡館門口仰望古塔,青灰磚墻上覆蓋皚皚白雪,房檐上長出的狗尾巴草被陽光鍍上一層金黃。
雪天咖啡館的景色。受訪者供圖
2
美好的事物往往能觸動人心,激起情感共鳴。兩個月后,情況好轉(zhuǎn)起來。
總有些客人讓王凡印象深刻。2023年整整一個秋天,有個女孩每周末都來,每次都嘗試不同的咖啡,從店里選本書,坐在門外觀景吧臺靠近屋檐的角落,一個人一坐幾個鐘頭。她長著一張孩子氣的面孔,獨自下山離去時,留下一個肩膀細窄的背影,雙肩包掛著的卡通玩偶隨著下臺階的腳步晃動。
女孩獨自下山的背影。受訪者供圖
兩三次后,兩人閑聊起來,王凡才知道,她在北京城區(qū)的小學當了十幾年班主任,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
兩人沒把話題深入下去,王凡總會與顧客保持著恰當?shù)木嚯x。但他猜測,女孩需要逃離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咖啡館足夠當天往返,不遠不近,剛好。
“心真累啊?!笨Х鹊昱⒄f,一到周末她整個人都被掏空,沒有精力做其他事,只能躺在床上不停地刷手機。無意間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這家開在山頂?shù)目Х瑞^,逼迫自己出門一探究竟。
這一路大費周折。在北京城區(qū)先坐地鐵再轉(zhuǎn)公交,搭乘高鐵來到密云,再換公交到山腳下,買票、爬山,折騰幾小時,終于第一次踏進這家咖啡館,此后便一發(fā)不可收。
現(xiàn)在,女孩已經(jīng)一年沒來過了,王凡猜測,經(jīng)過一個秋天的獨處和思考,她已經(jīng)積蓄了足夠的能量,走出低谷。
這猜測并非沒有依據(jù)。“如果哪天我不來了,那就說明我走出來了。”說這話的男孩第一次來咖啡館是和女友一起,失戀后,他一個人每周都來報到?!耙灿泻镁脹]見他了,”王凡一笑,“這不是很好嗎?”
山頂咖啡館提供了一個樹洞,遇到困擾的人們來這里躲一陣,從紛繁的現(xiàn)實世界中抽離,屏蔽掉那些外界的評價和聲音,在安靜的環(huán)境里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新的思考,得到自己要找的答案,或是積蓄起足夠的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這里有匆匆的過客,也有如期而至的老友。店里回頭客占了八成,徐來就是其中一個。從2023年10月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個好地方,他每個月都要來一兩回,為此還特意辦了景區(qū)年票。山頂咖啡館是繁忙都市生活的一個棲息地,他需要來這里找回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感覺。
他家住順義,每天早上送小孩去幼兒園,然后坐地鐵通勤3小時到海淀的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上班。他是行政執(zhí)行崗位,做“人的工作”,負責處理一棟大樓內(nèi)4000多個員工的各項投訴。
眾口難調(diào),他總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工作上的負反饋讓他心情煩躁。有同事直接在群里反映食堂飯菜難吃,會點名負責餐廳業(yè)務的同事,“不換供應商也不用干了,干脆辭職吧?!?/p>
他經(jīng)常會遇到無解的局面。比如有同事提出自己的工位附近沒有窗戶,環(huán)境封閉憋悶,他就要去和對方解釋,工區(qū)通過新風系統(tǒng)送風,具體數(shù)值符合標準。但對方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就會向他的領導反映,給他施壓,年底考核由服務對象評分和領導打分構(gòu)成,這種事情多了難免影響他的績效。
徐來家里和公司都有咖啡機,妻子早上喝一杯咖啡燃脂,他下午工作前喝一杯提神。對這對為生活打拼的夫妻來說,咖啡是燃料,就像在給汽車加油,為了自己這輛車能夠按部就班,在筆直的路上跑得更遠。
而山頂?shù)倪@一杯咖啡意義不同。每次來山頂喝咖啡,徐來都覺得身心獲得了前所未有地放松。300米高的山,一家人走走歇歇,抵達山頂差不多花費半小時。運動激活了僵硬的身體,打開了他的感官,清風拂過,他感覺皮膚上的毛孔都張開了,陽光刺眼,折射出五顏六色的光柱,新鮮的空氣中有咖啡的濃香。
思緒也打開了。坐在觀景吧臺旁,他俯瞰密云城區(qū),高樓和車輛都變得渺小,那些帶給他困擾的人干脆看不到了,視野里只有自然風光。
在咖啡館觀景吧臺看風景的一家三口。受訪者供圖
到山頂喝咖啡,看似費時費力,實則是一場對家人的高質(zhì)量陪伴。
努力工作是為了給妻子和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但忙碌的工作卻擠占了徐來陪伴家人的時間。每天下班到家已經(jīng)接近晚上十點,孩子也要睡了。
妻子對此多有抱怨,希望他能多陪陪孩子,夫妻倆的日常溝通也往往都是圍繞著生活瑣事:“去把碗刷了”“抓緊給孩子洗漱”,有時徐來反應不及時,一個小火星就能點燃一場爭吵。
徐來把定期來山頂喝咖啡作為一項固定的家庭活動。“場景很重要?!弊谏巾?,遠離生活瑣碎、面朝自然風光。夫妻倆交流的內(nèi)容也不局限在日常的雞毛蒜皮。從前戀愛時,兩人經(jīng)常一起去外地旅行,孩子出生后幾乎沒離開過北京。但在山頂,他們甚至計劃了一次出國旅行。
3
坐在山頂發(fā)呆的時間里,我也在觀察著自己內(nèi)心堆積的負面情緒,試圖梳理出它們的源頭。
看著眼前密云城區(qū)的微縮景觀,那是我的家鄉(xiāng),但我卻感到陌生又疏離。
潮白河一路向西南蜿蜒而去,通往北京城區(qū)——平日里我奮斗、生活的地方。相比腳下的家鄉(xiāng),那里反而讓我更有歸屬感。
在山頂俯瞰潮白河,一路向西南蜿蜒,通向北京城區(qū)。受訪者供圖
曾有一度,我以一種輕蔑的眼光看待這片孕育我的水土。在外地同事眼中,我是北京人,這時我總會心虛地找補一句:“我是密云的。”只有遠郊的人才懂這種身份上的尷尬。在我們的認知里,不同于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承載夢想的“北京”,六環(huán)以外的遠郊是另一個封閉、保守,資源匱乏的世界。少年時,我用功讀書,就是為了逃離這里,到真正的“北京”去。
選擇將我的同齡人很自然地分成兩撥兒——一撥兒留在區(qū)里進入體制,車子房子都有了,結(jié)婚、生子,過舒服但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一撥兒像我一樣,擠地鐵、吃外賣,在城區(qū)打拼,為未知的將來而焦慮。
京郊人的身份讓我一直處于一種中間態(tài),往好聽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直白點兒說就是“不上不下”。在同輩壓力的驅(qū)動下,我努力工作、積極社交,最大程度地利用首都的一切資源,用力讓自己活得充實、精彩,一兩個月才回一次老家。雖已年過而立,在北京打拼九年,也許因為還沒結(jié)婚成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是北京人,我的家仍在那個我一年回不了幾次的遠郊城區(qū)。
每次回家,我都會經(jīng)過我一路畢業(yè)的小學、初中、高中,回到我出生成長的社區(qū)和街道,光顧我吃了二十幾年味道一直沒變的小飯店。這些事物布滿我成長的足跡和回憶,證明著我的來處,給了我返回“北京”追尋價值的底氣。
2023年10月,為了照料年邁的姥姥姥爺,我家從密云區(qū)中心居民區(qū)搬到了區(qū)邊緣的一個小村子里。從區(qū)里搬到農(nóng)村,突然間遠離我所熟悉的生活圈,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抹去了我對家鄉(xiāng)的最后一點熟悉感。家的遠離引發(fā)的身份認同讓我一時間無所適從,由此生出了空虛和孤獨感。
新家固然陌生,但好在,家人還在。
2025年農(nóng)歷新年第一天,我又一次在山頂咖啡館看日落。夕陽隱身于云層,霞光嵐影在深藍的天際氤氳成幾條模糊的線,密云萬家燈火、次第點亮。
2025年農(nóng)歷大年初一,山頂?shù)狞S昏。新京報記者劉思維 攝
母親喊我回家吃飯,身披暮色下山,村道兩旁的民房筆直地升起炊煙,氣味讓人心安。村里每家門前都掛起節(jié)日的紅燈籠,燈火下,我看到了在路邊迎我的父親。那一刻,我有了回家的感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劉思維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