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北京,眾多外國游客在故宮博物院參觀游覽。圖/IC photo


在“五一”假期,小城市因其獨特的魅力和相對較低的旅游成本而受到追捧,成為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國內一線城市正以另一個姿態(tài)繼續(xù)保持著“存在感”。


以北京為例,最近出現(xiàn)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就是街頭的外國游客逐漸多了起來?!皣H范”與北京特有的“煙火氣”相結合,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這種現(xiàn)象傳遞出一個信號:一線城市的魅力并未因旅游成本高而減弱。外國游客的重返,不僅為城市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也證明了城市文化和旅游業(yè)的韌性和潛力。


這是理解當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視角。


外國游客“擠爆”一線城市


近年來,所謂“外國人逃離中國”論調一度引發(fā)關注。這種言論通常是基于對中國經濟狀況的質疑。


然而,最新的數據顯示,與疫情期間相比,中國整體出入境人數發(fā)生了根本的逆轉。


國家移民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外籍人員入境1307.4萬人次,外籍人員來華同比去年增長3倍多?!拔逡弧逼陂g,外國人出入境77.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98.7%。不少旅游熱門口岸都迎來了客流高峰。


拿北京來說,“五一”期間,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員量達24.5萬人次,較去年“五一”同期增長123%。其中,外國人出入境5.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11%。


如果拉長時間的維度,今年以來,北京入境游客持續(xù)增長。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北京接待入境游客46.9萬人次,同比增長3.1倍,恢復到2019年的67.2%。其中,外國游客37.5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64.6%。


除了北京,上海也迎來了外國游客入境高峰。今年前四個月,經上海口岸入境的外籍人員數量已超過129.2萬人次,是去年同期的3.9倍。


支付平臺的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一直是入境賓客熱衷的旅行目的地。


國外游客的持續(xù)涌入,也再一次證明了國內一線城市旅游熱度仍然很高。


例如,北京市文旅局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期間,北京共接待游客1696.6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196.2億元,同比增長9.4%、10.2%,比2019年同期增長18.5%、23.1%,均創(chuàng)歷史同期新高。


在此前新京報“網紅城市”潛力報告“長紅城市”榜上,北京高居第一。北京之所以能夠保持“長紅”,是因為它擁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


古老的故宮、天壇、頤和園,與現(xiàn)代的CBD、鳥巢、水立方交相輝映。北京既有千年歷史的文物,也有國際一流的現(xiàn)代建筑。游客們可以在這里感受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體驗到獨特的魅力。長久以來,這些一直都是吸引外國游客的主要因素。


如今,隨著疫情的消退,外國游客重返北京等一線城市,不僅僅帶來入境游客數字上的變化,它還反映出中國在國際形象和軟實力上的積極變化。


釋放了這些重要信號


外國游客重返中國一線城市,釋放了重要信號。


一是不斷推出的開放舉措有力回擊了外界對于中國對外開放決心的質疑。


去年11月24日,中國決定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六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今年3月,中國進一步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六國試行免簽政策。此外,中國還與泰國、新加坡、格魯吉亞等國互免了簽證。


通過取消簽證限制,中國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歡迎來華旅游、學習、工作和交流。這不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也有利于促進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


除了取消簽證上的限制,積極“走出去”也是擴大開放的另一個重要舉措。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多個地方的主政官員赴國外交流訪問。僅在四月份,河北、江西、遼寧等省份由省委書記率隊赴塞爾維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歐洲和東南亞國家訪問。


這些訪問不僅加深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友好關系,也為雙邊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例如,與新加坡的交流增強了在高端制造和環(huán)境保護領域的合作,而與馬來西亞的合作則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領域的進一步發(fā)展。


外國游客的回歸也是中國開放度增加的一個標志。隨著中國跟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免簽政策,中國開放和友好的一面正被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接受。


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更有助于提升國內城市的國際形象。


二是外國游客的增加最直接的影響是推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fā)布《中國入境旅游發(fā)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接待入境游客1.41億人次,收入達1271億美元,同比增長3%。與此同時,2018年,我國接待入境過夜游客6290萬人次,其中,外國游客3054萬人次,分別增長3.6%和4.7%。


相較于國內游客,發(fā)達國家游客消費能力往往較強。


報告也指出,外國客源市場具有較強增長潛力,外國游客的消費對入境旅游收入貢獻接近60%。例如,外國游客在華停留時間一般為4-15天,參觀景點3-9個,且忠誠度和重訪率較高。


可以肯定的是,外國游客重返國內一線城市,國內酒店、餐館、旅行社以及眾多與旅游相關的行業(yè)都將從中受益。今年“五一”期間,在支付平臺上做國際游客生意的中國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4.5倍。這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還能提升服務業(yè)的整體水平。


三是,外國游客的增加反映了中國城市的國際化進程和全球化趨勢的融合。


隨著國際旅游市場的逐漸復蘇,中國一線城市憑借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高效的服務體系,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國游客。這不僅展示了中國城市的包容性和魅力,也表明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例如,北京和上海是國內僅有的兩個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的城市。不但在國內領跑城市發(fā)展,其經濟體量和綜合實力早已躋身全球頂尖城市行列。自身綜合實力是旅游吸引力的底色,而文化和歷史的深厚底蘊則是其獨特魅力的源泉。北京和上海不僅是中國經濟的雙引擎,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此外,外國游客的回歸也是中國經濟穩(wěn)定增長和國際信心恢復的一個積極信號。在全球經濟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一線城市能夠持續(xù)吸引外國游客,這不僅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顯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樂觀預期。


外國游客重返國內一線城市,不僅為相關行業(yè)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更是中國對外開放、文化自信和國際形象提升的生動體現(xiàn)。


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有理由相信,中國的一線城市將繼續(xù)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其獨特的吸引力。


撰稿/新京智庫研究員 查志遠

編輯/柯銳

校對/王心